中國跤

既然談了日本柔道,就順便介紹一下中國跤吧。中國跤也叫中國摔角,一般認知上是以地區來分,像是北平跤、天津跤、保定跤、山西跤等,都是以地域為名的技術。尢其清末民初之後,中國各地摔角相互交流十分普遍,這些敝人和同好們在中國內地各處所見聞的摔跤系統,摔法大多比較接近。故這些敝人自己另以時代來區分,歸納為清代之後的技術。



還有一種就是敝人過去很久以前在台灣曾學習過,據老師說是隨鄭成功來台,理論上是屬於明代以前的技術,這類技術應該也有朋友接觸過。在個人過去研究的過程裡,發現凡明代以前的武術傳承都有些共通點,就是動作名稱多半已亡佚,僅剩技術流傳,傳承不可考且極少,過去多在台灣南部流傳,習得機會罕有,現在要想回頭研究已非常困難。



明代以前的技術,個人感覺其風格比較接近日本的柔道、古柔術,還有包含倒地打法,主要是一般所稱的寢技,特別的是也有柔道和古柔術中常見的拋摔,所以關於中國是否有寢技存在過的問題,敝人倒是敢肯定,並且某些動作還和日本流傳的非常接近。據說日本的柔術,是由鄭成功派遣前往日本的陳元贇(贇字念作暈,上面是斌下面是貝)專使,傳授日人「大明捕人術」(人を捕らうる術)之後,集當地的武術大成而誕生。就其所處的時空背景,大明捕人術可能是唯一可考的,與之有關連的技術。不過既然沒有明確的傳承證明,我們還是就大家認知中的中國跤,也就是前述清代之後的技術來討論。



要學習中國跤,敝人認為最好的方還是從名詞下手,這是敝人過去在學習時整理出的方法,後來在教學研究時又做了些修正,這也是對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的學習方式。還記得前幾天柔道;大小內外割掛公式那篇提到的公式嗎? 如果您覺得不好記,那中國跤可更要傷腦筋了,中國跤的名字更多,考據起來幾乎是一招一名。但其實初學的時候,照這個順序學就不會這麼麻煩,簡單來說,就是先以柔道的大小內外割掛對照中國跤中,這幾種手腳配合的招式先熟悉後,再學剩下的摔法和變化。



柔道大小內外割掛和中國跤的對照表如下,首先是割的部分:



大外割 = 切
小外割 = 摟
大內割 = 大得合
小內割 = 耙



再來是掛的部分,除了
小外掛 = 管 以外,其他像大小內掛,原理很像,但手法一點差別,
大內掛可以對照的招式是纏刁,或稱纏腿、麻花掰。
小內掛可以對照的招式是躺刀。



這幾個動作熟悉以後,再把剩下的動作都視為柔道前摔、支釣入腳、掃腰、內腿、過肩摔等的變形即可。以柔道的招式為主,是因為柔道的名稱比較有規律可循,招式總體來說比較少。而中國跤重手法,所以很多使用類似腳法的摔法,會因為手法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同中求異會比較好區分其中變化的重點,學起來也會比較有成就感。以上是敝人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Yorumlar

Popüler Yayın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