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東山姑娘槌


轉貼自http://mnrbszb.mnrb.net/html/2010-05/19/content_65234.htm


  ⊙黃炳欽 文/圖


  仔細閱覽東山歷代縣志,可以看出,從宋朝末年至清代,東山島外患一直沒有斷絕。據《東山縣志》及其他資料介紹,早在宋代末年,為防海盜侵擾,銅山(東山島古地名,下同)的東坑與樟塘、後林、磁窯四地就曾設四個兵鋪,各鋪駐鋪兵60名,保衛民眾安全。明初,倭寇、海盜侵擾銅山非常頻繁。明朝洪武二十年,建銅山所城,不久又設立銅山水寨,護衛銅山。明末清初,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洋海盜經常劫掠銅山五都,給民眾帶來巨大的災難。為了保護家園,銅山民眾紛紛求師學藝,練武強身,民間武術在東山島遍地開花,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應數東山姑娘槌。


  花開兩支,各有所長


  東山姑娘槌分「四蔡姑娘槌」和樟塘姑娘槌兩支派系。


  關於「四蔡姑娘槌」的由來傳說有兩種:一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從外地來的和尚隱居在湖塘大廟,看到「四蔡」(指湖塘、東厝、林邊等四個姓蔡的村莊)民眾經常受海盜侵擾,苦不堪言,便向村民傳授了一套防身棍法。一說在明末清初年間,福州隆武朝大學士黃道周募兵北伐,兵敗婺源後,有一部分部下聽從黃道周的勸告,逃到銅山來投靠黃道周的好友蔡保禎,隱居林邊村一個叫「院後」的地方後,把他們平日用於攻防作戰的一套南少林子母棍法傳授給周圍村民,因這套棍的步法走起來像大姑娘走路,扭扭捏捏,故取名「姑娘槌」。「四蔡姑娘槌」分單人演練和雙人對打兩種套路。單人演練的套路有「單技」、「四門」和「橫簽(鏟)」三種;雙人對打俗叫「槌公槌母」,打「槌公」的人持棍長五尺,打「槌母」的人持棍長七尺。「姑娘槌」共有十招,俗稱「十步」,每招都有一個名稱,如「虎崽下山」、「搪狗蝦」、「吊雞打」、「鎖匙開門」等等,套路名稱比較土俗,可能是和流傳時間長,流傳方式落後有很大關係。


  樟塘姑娘槌(也稱「姑娘棒」)的由來與「四蔡」不同。傳說清朝康熙皇帝背信棄義,放火焚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有十八位好漢逃到閩南各地隱居。其中一位名叫劉成道的逃到樟塘村解山廟當和尚,另有一位好漢在雲霄某地開武館授徒謀生。在雲霄開武館的這位好漢因徒弟傲慢不敬,不願盡心教授,險被徒弟設計謀害,不得不又逃到樟塘村來投靠劉成道,經劉成道幫助,在樟塘村開武館授徒,傳下一套從北宋楊家楊八妹的槍法變化而來的槌法,因而取名「楊家姑娘槌」。樟塘村的「楊家姑娘槌」共有基本功、卷棍、二十八秀、十六秀、六耳、五梅花、打陣雷、對打、大川等套路共108招。槌法攻防轉換速度快,手腳並用,舞動靈活,「出手箭」讓人眼花繚亂,「回手槍」讓人摸不著頭腦,常能在對打中迅速抓住對方的破綻,槌尖即刻點到對方的要害部位,使對方防不勝防。


  克敵制勝,都曾名揚東山


  「四蔡」姑娘槌數百年來在東山島頗負盛名。一個重要原因是「四蔡」位於海邊,常常受到海盜搶掠,村民不堪忍受盜寇的侵擾,當姑娘槌傳入「四蔡」後,村裡人不分男女老少,每個人都非常認真學習。學成後,不僅多次打敗入侵的盜寇,保護了村莊的安全,而且村民個個身體強壯,從此以後習武練棍蔚然成風,在東山島獨樹一幟。湖塘村的蔡添發聽他爺爺回憶說,有一次,海盜又來騷擾湖塘村,剛到村邊,忽然聽見一陣鑼聲,全村男女老少一齊手持木棍,把海盜團團圍住,打了個落花流水。從此以後,海盜聞風喪膽,再也不敢到湖塘村來搶東西了。


  樟塘姑娘槌在東山島也負有盛名。清朝末年,雲霄陳岱有一個賊首陳烏,人稱「賊烏」,武藝高強,人又長得高大威猛,經常帶領賊眾渡海到東山島來搶掠,所向無敵。有一天夜間,賊烏又帶賊眾到樟塘村來搶掠,恰遇樟塘村青年武師張阿貌輪值守夜,雙方在樟塘村外相遇,勢成對峙。那賊烏比張阿貌高過一個頭,身邊又帶著一幫人,心想把眼前這個人(張阿貌)打發了還不是易如反掌。沒想到雙方一動手,卻被張阿貌一條槌使展開來,前挑,後打,左出箭,右回馬,猶如一堵風雨不入的牆,生生把一夥賊眾擋在村外,直到天亮,村裡人聞訊趕來,賊烏不得不鎩羽而逃,從此以後再也不敢踏進樟塘村一步,樟塘「姑娘槌」因此名揚東山島,張阿貌的事跡也被載入《東山縣志》。《東山縣志》民國稿本還記載說,「民國二十六年抗戰軍興,二十七年元旦時(張阿貌)年已一百零一歲,聞城區開遊藝會,興致勃發,躬親登台獻技,且以健身衛國為諸少年勖,眾皆拍掌歡呼。黨政長官嘉之,贈給匾額一方曰『老當益壯』。越明年,壽百有二歲,卒於家。」


  現狀堪憂,急需保護


  「四蔡姑娘槌」流傳至今數百年,並曾經傳播到雲霄、詔安、台灣等地區。我在「四蔡」採訪時,許多人向我表示了對「四蔡姑娘槌」現狀的擔心:一是「四蔡姑娘槌」沒有圖譜和文字說明;二是自古以來,村裡人都是用父傳子、子傳孫,口傳身教的方式教習「姑娘槌」,這樣一來不但對「四蔡姑娘槌」的傳承非常不利,且有逐漸「弱化」的可能;三是現在社會安定,青年人大都不願吃苦練功,會姑娘槌的人越來越少了。


  樟塘村楊家「姑娘槌」傳承至今已經300多年,保留得比較完整。現年80歲的張進木鑒於「姑娘槌」歷來都是口頭傳授,沒有文字圖譜,對「姑娘槌」的保護和傳承甚為擔憂,去年便開始著手整理「姑娘槌」的套路名稱和文字資料,自己出資數百元將他的練武動作照片和文字資料合成一套較完整的圖文並茂的「姑娘槌」(「姑娘棒」)譜。前些天我到樟塘村張進木家中看到了這本他自編的「姑娘槌」(「姑娘棒」)譜,發現其中的文字說明尚過於簡略,雖然還不足以起到真正的保護作用,但這已經比「四蔡姑娘槌」好很多了。


  故此我呼籲,有關部門應盡快著手對「姑娘槌」的保護工作,一是將「姑娘槌」的武術套路拍攝錄像,並用較詳細的文字圖譜整理出來,以防失傳或「變樣」;二是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中,把這種傳統武術和健身運動有機聯繫起來,組織大家學習,把東山姑娘槌永遠傳承下去。
 


Yorumlar

Popüler Yayınlar